收录期刊

    高级检索

    松古灌区——塘润良田 绵延千年

    Songgu Irrigation Area—Moisten the fertile land for thousand years

    • 摘要: 位于浙江省松阳县,起源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的松古灌区,是中小流域古代灌溉工程的典范。松古灌区以松阴溪干、支流为主要水源,以堰、塘、井等为调控单元,以圳、渠为传送单元,对灌区内水源进行引配水。在松古灌区,金梁堰、青龙堰、白龙堰、杨六郎塘、风水塘、刘家塘、天师渠、官塘井、兰雪井、青龙圳、白龙圳等千年来不同时期修建的引水、蓄水、提水等水利工程,构筑了“堰塘井渠合理布置、引蓄灌排有序组织”的长藤结瓜式灌溉网络,雨季蓄水灌溉排涝,旱季山塘井泉补水,大旱不竭、晴雨兼顾,配合轮灌制管理,有序组织引蓄灌排,形成了符合现代水利工程理论的多级灌溉系统。灌区的形成,促进松阳农耕桑麻的发展,带来商旅的繁华昌盛,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使松阳县享有“处州粮仓”之盛誉。这些古水利工程至今依旧气象万千,活力四射,像一座拥有强劲生命力的活态水利博物馆陈列在江南大地上。
      从治水、管水到用水,松古灌区的建管机制科学完善。千年来,松古灌区先民以榜文、碑刻、文选等形式,翔实记录了“七三”立项、“民办公助”“借地建圳”等建设机制,以及“汴石分水”“定期轮灌”“圳田制”“堰董制、圳董制”“水权管理”等创造性的灌区管理机制。《百仞堰记》记载了明代周宗邠用“七三”法选择堰址,解决南北两岸旱涝纠纷,是历史上第一次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开展可行性研究。而在芳溪堰下游的“牛窦潭”有一巨石,形似潜在水中的“牛背”,先民观察“牛背”入水深浅,利用平水原理,预测旱涝,调度水务,是古代瓯江流域开展水文观测的最早实证。“汴石分水”则根据不同村落的用水需求,用标准尺寸的“汴石”,规范引水渠道长宽深浅,合理分配水量,巧妙解决了持续百年的取水纠纷。在水资源分配制度上,开创性实行“定期轮灌”,规范了用水秩序。清代榜文中,还记录了落实经费长效管理的“圳田制”,实现集体领导的“堰董、圳董”制,涵盖许可、变更、交易和保障的水权管理机制,还有破解建设用地难题的“借地建圳”,对灌溉面积精准核算的“民报官合”制。
      这些从历史中走来的古堰,历经千载雨雪风霜,在高坝如林的今天仍在发挥着作用,灌溉良田,防洪排涝,造福乡邻。2022年,松古灌区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