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黄河从青藏高原发源,一路在峡谷内激荡奔流,冲出黑山峡进入宁夏境内后,水势收敛,蜿蜒坦荡。宁夏平原南高北低形成适度坡降,睿智的古人利用其独特的地理条件, “天堑分流引作渠”,自此“一方擅利溉膏腴”,成就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引黄灌溉传奇,造就了宁夏平原丰富而独特的农田生态系统,沟渠阡陌、旱涝无虞,谷稼殷积、物阜民丰,有“塞上江南”之誉。宁夏引黄古灌区是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灌区之一,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灌区南接萧关与关中平原,北尽乌兰布和沙漠,东临鄂厄多斯台地,西靠贺兰山天然屏障。据《史记》记载,此地区原为羌戎游牧所居之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15年在此建城置县,迁数万人至此垦殖守边,引黄灌溉农业得到了初步开发。汉武帝时期(公元前2世纪)为朔方郡,是防卫匈奴的边关重镇,多次迁他地平民至此屯垦,穿渠引河溉田得到普遍发展。此后,历朝均修浚旧渠、不断开挖新渠,灌区范围持续扩大。历代开凿的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东干渠、西干渠、惠农渠、大清渠、泰民渠、七星渠、美利渠、跃进渠、羚羊寿渠、羚羊角渠14条引黄灌溉古渠流润千秋、惠泽至今。
宁夏古灌渠系在长期持续运行中衍生了独特的祭祀文化和灌溉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用水、管水经验,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水利文化内涵——汉代的“激河浚渠”,北魏的灌溉制度,西夏的卷埽技术,元代的木闸、滚水坝控水,明代的石闸布设、刻字“水则”,清代的飞马报汛、埋设准底石、闸坝砌筑、植柳固堤、“封”“俵”轮灌、渠道岁修、插杠挡闸等技术及经验领先于其时代,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宁夏引黄古灌区在2200年的发展历程中,兴废靡繁,不同时期的引黄灌渠渠道数量、分布虽持续变迁和发展,但工程维护、修建均在之前的历史基础上进行。新中国成立后,灌区改造声势浩大,灌溉规模空前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重点灌区对渠道进行除险加固和扩建改造。90年代至今,重点实施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灌排系统日趋完善,供水保证率大幅提高。青铜峡和沙坡头水利枢纽、扶贫扬黄灌溉、中南部地区城乡饮水安全、宁东工业供水等重点工程依势引黄,连通阡陌,构筑了宁夏永续发展的生命水网。率先启动的现代节水灌区试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78万亩,实现了水往“高”处流,破解了工业发展用水瓶颈,以有限的水资源保障了宁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17年,宁夏引黄古灌区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并授牌,国际灌排委员会盛赞:宁夏引黄古灌区是世界灌排工程的典范,是古代水利工程的经典,代表着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卓越成就,与长城一样,是秦汉以来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