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期刊

    高级检索
    三门峡水利枢纽——中流砥柱 凤凰涅槃[J]. 中国防汛抗旱, 2020, 30(3).
    引用本文: 三门峡水利枢纽——中流砥柱 凤凰涅槃[J]. 中国防汛抗旱, 2020, 30(3).

    三门峡水利枢纽——中流砥柱 凤凰涅槃

    • 摘要: 三门峡位于黄河中游末端,河床狭窄、地势险峻,河中鬼门岛、神门岛、人门岛将黄河劈为3股激流,三门之下又有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中流砥柱",巍然屹立于惊涛骇浪之中,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就坐落在这里。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在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是苏联援建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个项目之一,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工程控制黄河流域面积68.8万平方公里、占全河流域面积的91.5%,控制全河水量的89%、全河沙量的98%。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主坝长713.2米,坝顶高程353米,最大坝高106米。工程于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1957年4月13日开工建设,1960年9月蓄水运用,1961年基本建成。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运用是人民治黄的一次重大实践,经历了水利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复杂、曲折过程,从孕育、出生到成长、成熟,无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艰难曲折的探索和发展历程休戚与共、血脉相连。工程运用初期,采取的是"蓄水拦沙"运用方式,由于对泥沙问题认识不足,造成库区严重淤积,威胁到渭河流域防洪和西安市的安全。党中央、国务院对工程的建设运用极为关心,周恩来总理对工程建设及运用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3次亲临施工现场视察,多次主持会议研究决策,指出"旧中国不能治理好黄河,我们总要逐步摸索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不断地解决矛盾,总有一天可以把黄河治理好,我们要有这样的雄心壮志"。为减缓淤积,1962年3月三门峡水库改变运用方式为"滞洪排沙",1973年11月开始采取"蓄清排浑"控制运用方式,使年内泥沙冲淤基本达到平衡。工程经过了两次改建,解决了原建工程在处理泥沙问题设计上的不足,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运用,丰富和发展了泥沙科学,为国内外多泥沙河流的治理及在多泥沙河流上修建大型水利枢纽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门峡水利枢纽投运60余年来,在黄河防洪、防凌、灌溉、供水、调水调沙、减淤与发电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黄河岁岁安澜做出了重要贡献。三门峡水库是黄河下游防洪体系中"上拦"工程重要组成部分,先后6次战胜洪峰流量大于10000立方米/秒的大洪水。工程运用后,黄河下游开始了以水库调节为主的防凌调度,避免了下游河道小流量封河和"武开河",从此,黄河下游再没有发生过凌汛决口。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三门峡水利枢纽在"幸福河"的探索中也必将做出新的贡献。

       

    /

    返回文章
    返回